只需把样品滴到芯片上,
把复杂的基因检测浓缩到一块小型生物芯片上。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拿到检测演讲。这套小型设备不只快速简便,而且价格不贵,随时随地进行‘基因检测’体检有望成为居民的日常。12月21日举行的上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两院两平台”创新转化项目路演上,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特别研究员沈峰向产业界人士演示着他智能化单分子基因诊断芯片的研制与产业化”项目。该项目研发的小型集成化微流控芯片达到国际大型诊断仪器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目前正在完成工业样机的优化,并进行小批量芯片生产测试。
成立于2017年的上海交大“两院两平台”借助交大百余年的雄厚理工科优势和十余所附属三甲医院的临床医学资源,集合了医学影像先进技术研究院、医疗机器人研究院两院的产业和人才资源,分子与纳米医学创新转化平台、医学仪器与智慧诊疗创新转化平台“两平台”创新效果转化的功能平台优势,通过校地、校企等多维合作模式,纳米生物资料、医学生物、医疗仪器、医疗机器人领域已经发生了28项科研效果项目。
两院两平台”这一创新成果的转化模式通过凝练方向、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开拓新界,构建起了国内顶尖、国际一流学科的四梁八柱”未来,上海交大计划将该平台打造成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产业化成果的集成平台”产学研医创新与创业要素的集聚平台”本科生实习、硕博生创业、博士生创新的创新守业实践平台。
高端前沿的产业需求“呼唤”一流的创新实力
需求是创新的最好牵引”这是一流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的根本支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老龄化的社会趋势为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新一代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模态成像技术、医疗机器人、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疾病生物医学、系统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的不时突破,给医疗健康产业带来新的革新。人们对精准、快速、早期诊断,疾病预防,智能、微创治疗,康复及预后的迫切期待,使健康产业成为最活跃、发展最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为原始创新研究提供了巨大的问题源泉。
上海交大是最早建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大学之一。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科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15年被上海市批准为重点建设的高峰学科。目前,学院整合生物医疗仪器、神经科学与工程、纳米生物资料、医学影像与信息、疾病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医学六个学科方向,聚集的一批技术原理已经取得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产业前景、能够实现转化的项目,通过“创新孵化基金”给予的关键性支持,大力实施产学研医有机结合的科技效果产业化。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难题,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目前处于上升阶段。针对如此强大的对手”微创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重要的手段。但目前医生和病人需要长时间暴露在放射线下完成手术,二维的X光机引导也难以为医生提供完整三维解剖结构,使得手术难度高、时间长。针对这个问题,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顾力栩、谢叻团队联合研发了心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融合了新型机器人、电磁定位技术,增强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平安防护技术,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便捷、更智能化的治疗体验。
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陈亚珠院士团队研发的定量血流分数(QFR技术,无需手术耗材与微循环扩张药,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惯例造影后,仅采用造影数据即可快速准确计算FFR整个过程仅4分钟,诊断准确度高达92.7%目前该技术已成功转化,2018年在同类产品中首次获得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与欧盟CE认证,已在全球60多家知名医院使用,目前国际上唯一一个在心脏介入权威学术会议手术转播的无导丝血流储藏分数实时评估系统,建立了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的新标准。
联动产学研医 精准把脉创新效果产业化
路演现场,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及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产业的企业代表和投资机构纷纷为平台上的创新效果项目“把脉问诊”创新效果转化是当前全国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面临的一个瓶颈。两院两平台’最主要的目的将高校团队的创新效果顺利产业化,将其转化为实实在产品、技术,真正造福人类健康。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副院长古宏晨说:学校、行业、产业和政府监管部门共同筛选出具有市场潜力的项目,配置资本、团队、临床试验等资源,使科研效果转化更加迅捷,借助产业界的力量形成规模化的效益支撑平台发展。据了解,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早在20162017年相继推出“转化型研究促进行动计划”和“基础研究创新促进行动计划”通过产学研医的联合,探索建立了一套创新研究、临床转化、投资孵化的新型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学院的转化型研究。
未来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将以创新转化中心(分子与纳米医学创新转化平台、医学仪器与智慧诊疗创新转化平台)和“双创”示范学院建设为重点,建立生物医学工程创客空间,打造面向大健康产业的创新转化服务体系,引导师生守业,引导学校医工交叉、转化医学国家大科学基础设施的科技效果转化,着力突破智能医疗机器人、智准医学影像、智能诊断、精准医疗、纳米技术与分子医学诊断、可穿戴器械、3D打印等一批大健康关键领域和行业共性技术,支撑和引领产业创新。